酿酒科技
    主页 > 综合新闻 >

矢志不渝与岩博村共成长--记岩博酒业酿酒工程师

岩博村,六盘水脱贫攻坚工作中一个不得不提的名字。它从昔日贫穷闭塞的小山村,变成了如今的“世外桃源”的故事总是让人们津津乐道。而提起盘州市淤泥乡岩博村的改变,就不得不说起人民小酒以及2004年成立的小锅酒厂,一切的改变由此开始。

20123月,大山里的岩博村迎来了一位年轻人,他正是刚退伍不久的姚超,受聘到岩博村协助村支书余留芬同志兴办酒企。此时,岩博村的岩博小锅酒已小有名气。

“当时,村支书余留芬觉得酒厂太小,不能让村民真正富起来,于是考虑从年产量100吨的小酒厂扩建到5000吨的现代化酒厂。”姚超说,“我也是在这个时候,受聘来到岩博村的。”

家住金沙的姚超,从小受到父亲的耳濡目染,对酿酒颇有研究。“家里从爷爷那一辈就开始酿酒,所以对传统的酿酒技术多多少少有些技巧心得。来到岩博村,在总工程师黄永光的指导和茅台酒厂前技术总顾问季克良的帮助下,学习现代化酿酒的理论知识和技术,让我慢慢成为一个专业的酿酒工程师。”姚超说。

转变并非一帆风顺,岩博酒业遇到了资金困难、人才匮乏等诸多问题,而姚超学习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困难。

现代化酿酒在一年四季对温度、发酵时间、酒的含量等要求都不同。初期对这些还不了解的姚超,通过查资料、咨询父亲、请教黄永光总工程师等方法,一点一点补齐自己的短板。一本本写满字迹的笔记本和数不清的工业跟踪表,见证了姚超每日以酒厂为家,穿梭于每个酿酒环节潜心学习的日子。知行合一,学以致用,姚超总是亲身参与酿酒的每一个流程,煮粮食、拌酒曲、监测发酵温度、计算发酵时间,甚至上秤都要亲力亲为,只为增加出酒率,酿出最好的酒。

2013年,岩博村开始扩建新酒厂,而老酒厂只有三口锅,生产技术落后,生产条件差。再加上生活条件较为艰苦,让姚超一度想要退出岩博酒业。

“当时的岩博村交通还不是很好,从金沙到岩博村坐车要一天时间,就像进入了深山老林,与世隔绝。人生地不熟、生活条件也不好,心里有点动摇了,想家了。”姚超笑着说,“领导和同事看出了我的心事,就和我谈心,关心我,加上对生活也适应了,慢慢就踏实下来了。”

资金短缺曾一度困扰着岩博酒业的发展。让姚超记忆深刻的是,因资金全部用于新酒厂扩建,全村老少一起搬石块、掌钢钎、抡大锤,齐心协力自行修路。

“新酒厂建好后,人员不够,所有人都参与到每个生产环节,包括运送包装盒材料、上下货等。大家团结一心,为了美好的生活共同奋斗。”姚超说,“其实最让我难忘的是岩博酒业对我的关心和栽培,让我从无证变成有证工程师,从不专业变成专业的酿酒技术人员,从小技术员变成副总工程师。”

这是姚超的“三变”,让他在脱贫攻坚的时代浪潮中,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。2013年,姚超受邀出任岩博酒业副总工程师,协助总工程师全面负责生产、技术、质量、科研及发展规划等工作,携团队在全国首创清酱香型白酒酿造技术体系,开发“人民小酒”等9个品牌。岩博酒业也从年产100吨的小酒坊建成现在年产5000吨规模的现代化酒厂,岩博村人均年收入从几百元提升到现在的3万元,实现全面小康,成为贵州“三变三改”的典范。

经过10年来坚持不懈的努力,姚超以坚守酿酒技术、品质提升、工艺创新等建设为中心,着力酿酒工艺传承、人才培养、科技和产业工程技术推进地方酿酒产业发展、工艺传承与提升、专业人才培养、科技发展、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实践工作,促进了岩博酒业的发展和岩博村集体经济壮大,带领村民脱贫致富,使岩博村实现科技扶贫和乡村振兴的产业转型升级发展,获得广大村民的一致认可和高度赞誉。

“作为副总工程师,以后我要继续深入研发技术,传承与创新传统酿造工艺,培养人才,让岩博酒业后继有人。我是岩博酒业培养出来的,今后要不忘初心,在岩博酒业干到终身。”姚超笑着说到。